当前位置: 首页 > 学科教研 > 【同心县第三小学】搭建切磋平台 追寻别样精彩

【同心县第三小学】搭建切磋平台 追寻别样精彩

2016年04月06日 17:06:13 访问量:268

【活动背景】

我校是一所城乡结合的小学,大部分学生是进城务工子女,学生基础差、底子薄,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下很大的功夫。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一些成绩。但课堂教学方面仍显得比较薄弱,课堂效率低,新课程标准无法真正落实到课堂上,为了尽快改变这种不利局面,提高教学质量,缩短并赶上其他同级同类学校,我校打破传统教研模式,组织开展了“同课异构”这种特殊的主题教研活动。以促进和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,帮助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,成为有特色的教师。

    【案例描述】

作为组织者,我首先在自己所任的五年级开始了“同课异构”活动。教学内容是《植树问题》,做课教师是五一班的马老师。在所有听课教师未作任何交流的情况下,我们对马老师的课堂进行了全程的观察与思考。下课后,教研组对本节课进行了讨论:教师对教材的挖掘适当,注重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,但师生互动,生生互动较少,对于情感、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的不自然,落实不到位。特别是在教学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时,由于马老师直接利用教材上的数据进行教学,由于数据较大,操作起来难度较大,学生无法理解,这个环节学生没有理解,严重影响了后面的教学。带着问题,二班的老师又上了这节课,虽然注重了一班所出现的情况,但教师课堂中没有问题的生成,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按教师的原有预案进行,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够,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的体现,针对前两个班出现的问题,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,我和同事们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变,将课本上原本为100米的小路改为了20米,提出合作要求,将学生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,由于数据较小,学生通过观察、操作、整理数字,很自然的就能说出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;在此基础上再教学例1,这样可以说是水到渠成;整个教学过程也流畅了许多。这样处理,一方面力图使学生整体把握植树问题的特征;另一方面力图使学习内容具有较强的灵活性,以促进学生的思维,培养学生的观察、分析、判断等能力。就这样我又上了这节课。没想到,课堂的教学效果非常的好。

【活动分析】

本次教研活动是在学校开展“同课异构”活动时随机确定的,课前并没有通知做课教师和听课教师,是一种处于常态下的课堂,客观展现了教师所具有的教学能力,教师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。但感觉存在以下问题:

1、在听课前,老师们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同课异构活动的意义和目的,学校也没有对做课、听课教师提出明确的活动要求。

2、在听课前,听课人员和做课教师缺少必要的交流,长期以来,教师的教学都是孤立地、分别展开的,在每个学校都很难做到集体备课,这样就给教师的成长和共同进步设置了很大的障碍。

3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,过多地关注了如何教,如何把握教材,如何控制课堂的问题,但对学生的预设,对学生的学习状态、获得知识的途径方法、学习过程中的体验等教学细节缺乏关注。      

4、在听课后的讨论中时,不少教师善于当沉默的听众,不善于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,对他人经验和做法缺乏质疑的勇气;过多地关注了课堂教学的形式,而对于实质性内容和对某个问题的处置缺乏真知灼见。

【反思改进】

通过以上对这次活动的现状分析,反思我们的教学实践行为,我们认为改进教研活动,提高活动的实效性,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。

    一、建立有效的学习制度

    学习是教师保持教学青春的重要途径,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,教师才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,促进知识结构的不断重建,从而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形势的需求,在常态的教学研究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发言权,收获更多的研究效果。因此,学校要建立有效的学习制度,根据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和教学研究需要,开展主题学习活动,通过答辩、演讲,课后反思等形式,促进学习,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,要善于向他人学习。虽然处于实践层面的专业智慧不可移植,它镶嵌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中,存在于具体的课堂关系中,弥漫在具体的课堂文化中。但我们需要关注的,更应该是教学智慧的形成过程,更应该是课堂闪光点的成因。这样,通过学习他们成功的道路,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。

二、构建多重的对话平台

苏霍姆林斯基曾说:“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,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,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,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、更完善地表现自己。”通过开展这样的教研听评课活动,教研组内形成了浓厚的研讨合作氛围,老师们就每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。“这个问题如果让我来处理,我该怎么办?”大家都打开自己的心扉,发表自己对听课后的感受和看法。经验丰富的教师乐意把自己的教学专长奉献出来,供其他教师观摩和分享,同时也为新教师表达和检验自己的思想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机会。在集体讨论时,老师们可以提出各自不同的看法,思想发生了碰撞,讨论得越深入,发现的问题也就越多,对问题的理解也就越透彻,一些平时上课时不太注意的问题也被发现了。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,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示。并在相互的听课过程中,其他教师的一些缄默的知识和情境性教育机智可以被相互体会。

三、运用观课议课的技术

    “同备一节课,同上一节课,同议一节课”通过教师们的教学设计的交流,实际的课堂观摩,是一个完整的一节课的授课过程的体现。每一位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,每一节课都应该是这么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,如果老师们能够去认真对待,通过全体参与教师同一节课各环节的研讨,必然能够在教学设计、授课实效、课后反思上有一个新的突破。让观课议课成为教师的一种日常专业生活,成为教师的一种专业学习活动,成为教师的一种合作研究活动,让老师们在活动中经历一种合作、对话、探究的专业体验,感受团队的专业力量和专业关怀,实现智慧共享、互进共赢,从而达到提高研究效益、提高专业素质的目的。

四、强化行为跟进的研究

在同课异构活动得到老师们的认可后,学校在各个年级和各个学科都开展了这样的主题活动,“差异也是一种教学资源”,“差异推动进取”。学校充分发挥各教研组、各学科教师的作用,增加听课人员的学科差异成份,吸收其它学科的骨干教师参与本学科的听评课活动;同时利用城乡结对帮扶活动与帮扶学校积极开展同课异构活动,(我校先后与马高庄中心学校,石狮中心学校、豫海镇中心学校等学校开展语文、数学、音乐等同课异构活动)通过在本班、其他班级、帮扶学校上课,倾听来自非本学校、非本学科人员的声音,积极争取有关专家和专业人员的支持,通过专业引领,提升研究层次,有利于相互启发,共同发展。这种以行为跟进为特征的听评课活动,大大提高了活动的实效性,为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和教师团队的共同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,教师在“磨课”的同时,课堂也打造着教师团队,实现了课堂教学水平与教师专业水平的共同提高。

英国作家肖伯纳曾经说过:“你一个苹果,我一个苹果,咱俩交换,我们各还是一个苹果:你一个思想,我一个思想,咱俩交换,我们就各有两个思想。”有效教研就是试图建立一个促进分享、促进交流,在分享交流中感受成长、感受变化并重新建构、重新规划的平台。

我相信,只要扎扎实实地搞,全体老师认认真真参与,我们每个人都能鼓足专业勇气,树立更加开放的心态,扎实研究,真诚交流,自主发展,不断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,让教研活动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。

编辑:李光林
评论区
发表评论

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
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
郑重声明: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,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,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。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,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;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,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【通知—删除】义务。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,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,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。同心县教育局 特此声明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 ICP证 京ICP备13002626号-8 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同心县教育局 版权所有
联系地址:
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